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改恭太子谥议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鲁僖公五年
晋杀其太子申生。
先圣之书。
恶用谗也。
是时国中请谥。
不亦过乎。
诗曰。
温恭人
惟德之基。
亦曰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皆极言也。
是故子服景伯戒其徒曰。
陷而入于恭。
闵马父笑之。
为周恭王能庇其昭穆之阙而为恭。
楚王能知其过而曰恭。
王恭亦不敢自专。
称曰自古在昔。
由是知固不易名也。
今观申生之事。
未有得其称者。
夫祸机将发。
子舆之谋。
狐突之谏。
明而知之。
既不肯用。
至于将死之日。
复不能以六日之状自明。
而曰君安骊姬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是我伤公之心也。
乃受赐而死。
嘻。
越哉其过也。
献公虽闇昧好听谗。
非中心知之而犹好之也。
晋国之地方千里。
财用之给。
士女之众。
求聘妃后。
岂无越于骊姬者哉。
然而独任者专宠诸姬莫夺者。
得非希意钓情。
机巧甚密。
以伤君心使然耶。
如此。
则必以姬之行为善。
以姬之言为实。
安而任之。
渐至作乱。
史苏所谓甘受逞而不知。
至夫事状明著。
奸诈漏泄。
知其不善。
显其不实。
如醉而醒。
如寐而觉。
震电凭怒。
执而戮之。
必使夬然刚决矣。
复安有伤心至于不安居饱食哉。
设令既戮之。
复思其仪质而怊怅者。
则亦念其欺罔忿恨矣。
谓恐伤心。
无乃谬欤。
申生将使献公达嘉声于亿载。
镇令誉于千古。
甚于安其居饱其食也。
失令名于后裔。
贻谗言于孙谋。
甚于居不安食不饱也。
推此大义。
伤心犹亦不害。
况于无伤。
而遽至死耶。
遂使长恶不惩。
谮二公子。
岂曰能庇其昭穆之阙乎。
沉迷不返。
人谏而拒。
岂曰能知过乎。
亲不能庇。
执事有恪也。
过不能知。
非为德之基也。
此乃凝滞不通之论。
谓之君。
亦已过矣。
谥法曰
壅遏不通曰幽。
申生者真是也。
稽之典法。
改谥曰幽太子
使夫后代知所以事君父之道。
左右辅弼。
使不陷令名于简册之中。
不独虚死其身。
偷安尊者于日夕而已。
荀息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六
晋献公子九人。听骊姬之谮也。
太子申生缢于新城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尽逐偫公子。
骊姬之子奚齐及其娣之子卓子留于宫。公疾病。
荀息。将使立奚齐
荀息曰。臣竭尽股肱之力。
加之以忠贞。不济。
则以死继之。公曰。
何为忠贞。对曰。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忠也。送往事居
耦俱无猜。贞也。
公薨。荀息奚齐
里克使人杀之丧次。荀息将死之。
人曰。无益也。
不如立卓子荀息又立之。
里克曰。三怨将作。
秦晋辅之。子将如何。
荀息曰。吾与先君言矣。
我欲复言。然谓人己乎。
里克卓子于朝。荀息死之。
邱明褒之曰。诗人有言曰。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荀息有复言重诺之义。夫荀息
晋国大夫。为执政之臣。
顾命以立其君。人能杀之。
己不能讨之。是□于国。
再立卓子以偷其安。里克之告。
又不得诛。以害其主。
虽曰复言。何叹之有。
献公荀息执政也。以荀息为能贤也。
而属之二子。令二子无辜而死。
荀息之不贤所致。其无乃辜先君之托孤之寄乎。
且己以大夫也。不宜从君于昏而立幼稚。
知诸子之贤。不能立之。
以利于晋。为国家长世之计乎。
比周于姬氏之党。乃嬖宠之党也。
立二君而不能定其位。纵其贼以致乱于其国。
若亡之党不可以立乎。非己智力之能全也。
其轻许之乎。是轻之言而许之。
是贪其位而固其权。复言以死之。
子其不死。人□以诛之于子矣。
大国之人。不能保其身。
知贼不讨。不可谓之忠。
纵其为虐。不可谓之贞。
事嬖宠幼弱之子。远伯王贤哲之君。
耦俱无猜。其若是乎。
若偫盗力争。不能计胜而死。
犹将贤之。若不能讨贼。
无谋自殒。将何以尚之哉。
匹夫匹妇死于沟壑者。无以异之。
凡顾命受遗之日。择长辅少之道。
非伊周之才智。且将不济。
荀息所能也。是以宪宗弥留之日。
内外疑恐。奸邪之人。
宪之。复诛其党。
有来中书裴晋公语及大政者。公勃然曰。
当问大臣。此非殿中事。
告者遽退。杜黄裳时为庶子
亦以玉佩系上。阳周太子安否。
及临。慰劝之曰。
冢宰大臣前揭丧巾。睹天颜哀毁之状。
莫不相顾而泣。又喜万国之得主也。
即深谋远虑。于防微之道。
如是之备。及后国家以副君之命。
必有社稷之难。遗诏择立。
以为之常。盖不由大臣之谋始也。
皆左右近密建议奉迎。位既及定。
乃命百辟以行大礼。始谋之臣。
即新君受赐之地。迁之重权。
委以大政。南北二军。
归其肘腋。九城之禁。
由其管钥。若然公议者。
尚可知其谏主及后诛戮。嗣王之英武者。
或择幼冲之可教。其议立之父。
轮告不实之状。循环署其名。
民间谓之车毂状。宦者谓之金轮图。
常有请赵公同署名者。公歔欷流涕。
不忍执笔。其子曰。
事既行矣。祸不可变。
一家三百口。在于今日。
大人何疑之有。请笔代署。
宦官畏大臣不从。必兴诛戮。
当动摇天下。及见其名。
莫不喜悦。由是骤命其子。
以居清列。终致权□阉竖
倾覆宗社。皆赵公之所为也。
或曰。赵公之生也。
由不如荀息之能尽其生也。生之与死。
皆乱国者。何升降之有。
二子者。可谓异代而同罪。
邱明之褒。不其谬欤。
谥节悯太子疏 初唐 · 韦凑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
臣闻王者发号施令。
必法乎天道。
使三纲叙十等咸若者。
善善明。
恶恶著也。
善善者。
悬爵赏以劝之也。
恶恶者。
刑罚以惩之也。
其赏罚所不加者。
则考行立谥以袖贬之
所以劝诫将来也。
斯并至公之大猷。
非私情之可徇。
故箕微获用。
管蔡为戮。
谥者
臣议其君。
子议其父。
而曰灵曰厉者。
不敢以私而乱大猷也。
则其馀安可失衷哉。
臣窃见节悯太子李多祚等。
拥北军禁旅。
上犯宸居。
破扉斩关。
突禁而入。
兵指黄屋。
骑腾紫微。
孝和皇帝移御元武门以避其锐。
亲降德音。
谕以顺逆。
太子据鞍自若。
督众不停。
俄而其党悔非。
转逆为顺。
或回兵讨贼。
或投状自拘。
多祚等伏诛。
太子方自逃窜。
向使同恶相济。
天道无徵。
贼徒阙倒戈之人。
侍臣亏陛戟之卫。
其为祸也。
胡可忍言。
于时臣任将作少匠通事舍人内供奉
其明日。
孝和皇帝引见供奉官等。
雨泪交集。
谓曰。
几不与卿等相见。
其为危惧。
不亦甚乎。
臣每思之。
不胜愤毒。
今圣朝雪罪礼葬。
谥为节悯
以臣愚识。
窃所惑焉。
夫臣子之礼。
严敬斯极。
过位必趋。
蹙路马刍有诛。
汉成之为太子也。
行不敢绝驰道
当周室之衰微也。
秦师过周北门。
左右免冑而下。
王孙满犹以其不卷甲束兵。
讥其无礼。
知其必败。
由是言之。
太子称兵宫内。
跨马御前。
悖礼已甚矣。
况将更甚乎。
而可褒谥。
此臣所未喻也。
以其斩武三思父子而嘉之乎。
然弄兵讨逆。
以安君父。
可也。
当解甲于朝以请罪。
而乃欲因自取之。
是竞为逆。
可袖谥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将废韦氏而嘉之乎。
然韦氏逆彰义绝。
虽诛之亦可也。
当此时也。
韦氏未有逆彰。
未为义绝。
韦则母也。
太子子也。
岂有废母之理乎。
且既非中宗之命而废之。
是劫父废母。
亦悖逆也。
可袖谥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夫君或不君。
臣安可不臣。
父或不父。
子安可不子。
借如君父有桀纣之行。
臣子无废杀之理。
况先帝功格宇宙。
德被生灵。
庙号中宗
谥曰孝和皇帝
而逆命之子。
可袖谥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献公骊姬之谮。
将杀其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谓之曰。
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
太子曰。
不可。
君安骊姬
是我伤君之心也。
曰。
然则盍行乎。
曰。
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
申生不敢爱其死。
虽然。
吾君老矣。
子少。
国家多难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
申生受赐而死。
再拜稽首。
乃自缢。
其行如是。
谥仅可为恭
太子之行反是。
谥为节悯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汉武帝末年
江充太子有隙。
晏驾后为太子所诛。
会巫蛊事起。
典理其事。
因此为奸。
遂至太子宫掘蛊。
得桐木以诬太子
武帝避暑甘泉宫
皇后太子在。
太子不能自明。
纳其少傅石德谋。
遂矫节斩
因败逃匿。
非称兵诣阙。
无逆谋于父。
然身死于湖
不葬无谥。
至昭帝时
有男子诣北阙。
自称卫太子
制使公卿识视。
至者莫敢发言。
京兆尹隽不疑后至。
叱从吏收缚之。
或曰。
是非未可知。
且安之。
不疑曰。
诸君何患于卫太子
蒯聩出奔。
辄拒而不纳。
春秋是之。
卫太子得罪先帝。
亡不即死。
今来自诣。
此罪人也。
遂送制狱。
天子闻而嘉之。
曰。
公卿大臣。
当用经术明于大义者。
及后太子孙立为天子。
是曰孝宣皇帝
太子方获礼葬。
谥曰戾
节悯太子之行比之。
岂可同年而语。
其于陛下。
又犹子也。
谥为节悯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项羽之臣丁公
常将危汉高祖
高祖谓之曰。
二贤岂相厄哉。
丁公乃止。
高祖灭项氏。
遂戮丁公以徇。
曰。
使项王失天下者丁公也。
夫戮之大义。
至公也。
不私德之。
所以诫其后之事君者。
节悯太子之为逆。
复非欲保护陛下。
其可袖谥乎
此又臣所未喻也。
陛下天纵圣哲。
所任贤明。
以臣至愚。
宁可干议。
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
八凯五臣良佐也。
犹广听刍荛之言者。
盖为智者千虑。
或有一失。
愚者千虑。
或有一得也。
故曰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
臣辄缘斯义。
敢以陈闻。
愿得与议谥者对议于御前
若臣言非也。
甘受谤圣政之罪。
赴鼎镬之诛。
仍请申明义以示天下。
使臣辈愚惑者咸蒙冰释。
则无复异议矣。
若所谥未当
奈何施之圣朝。
垂之史册。
使后代逆臣贼子。
因而引譬。
资以为辞。
是开悖乱之门。
岂示将来之法。
伏望改定其谥。
务合礼经。
李多祚等罪。
请从宥免。
不谓为雪。
顺天下之心。
则尽善尽美矣。
谏废黜三王奏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八
陛下纂嗣鸿业。
将三十年。
太子已下。
常不离深宫。
日受圣训。
今天下之人。
皆爱陛下享国日久。
子孙蕃育。
不闻有过。
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閒。
废弃三子。
伏惟陛下思之。
太子国本。
难于动摇。
晋献公惑宠嬖之言。
太子申生忧死。
国乃大乱。
武威加六合。
江充巫蛊之事。
将祸及太子
遂至城中流血。
晋惠帝有贤子为太子
贾后之谮。
以至丧●。
隋文帝取宠妇之言。
太子勇而立晋王广
遂失天下。
由此而论之。
不可不慎。
太子既长无过。
二王又贤。
臣待罪左右。
敢不详悉。
谥恭世子议800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晋侯骊姬之惑。
太子申生。
或谓申生得杀身成仁之道。
是以晋人谥为恭世子
载在方册。
古今以为然。
居易独以为不然也。
大凡恭之义有三。
以孝保身子之恭。
以正承命臣之恭。
以道守嗣君之恭。
若弃嗣以非礼。
不可谓道。
受命于非义。
不可谓正。
杀身以非罪。
不可谓孝。
三者率非恭也。
申生有焉。
谥曰恭
不知其可。
若垂之来代。
以为训戒。
居易惧后之臣子。
有失大义守小节者。
将奔走之。
将欲商搉。
敢徵义类。
在昔虞舜父顽母嚚。
既克谐。
瞽亦允若。
申生父之昏。
姬之恶。
诚宜率子道以几谏。
感君心以至诚。
申生之孝。
不侔于
献公之顽。
亦不逮于瞽。
盍以蒸蒸之乂。
俾不格于奸乎。
故咎之始形。
则斋栗祗载。
虞舜可也。
若不能及。
祸之将兆。
则让位去国。
吴泰伯可也。
若又不能及。
难之将作。
则全身远害。
为公子重耳可也。
三失无一得。
于是乎致身于不义不祗。
陷父于不德不慈。
负罪被名。
以至于死。
臣子之道。
不其惑欤。
夫以尧之圣。
书美曰允恭
之孝。
书美曰温恭。
今以申生之失道。
亦谓曰恭。
庸可称乎。
周之衰也。
楚子以霸王之器。
奄有荆蛮
光启土宇。
赫赫楚国
由之而兴。
谥之为恭。
犹曰薄德。
申生徇其死不顾其义。
轻其身不图其君。
俾死之后。
弑三君。
杀十有五臣。
实启祸先。
大乱晋国
则楚恭之得也如彼。
申生之失也若此。
异德同谥。
无乃不可乎。
左氏修鲁史。
受经于仲尼
仲尼
邱明从而明之。
无善恶。
无大小。
莫不微婉而发挥焉。
至于申生之死也。
之谥也。
略而无讥。
何其谬哉。
何以覈诸。
仲尼修春秋。
明则有凡例。
幽则有微旨。
其有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者。
率书名以贬之。
故书曰晋侯杀其太子申
不言晋人而书晋侯
且名太子者。
晋侯不道。
且罪申生陷君父于不义也。
以微旨考之。
仲尼贬可知矣。
以凡例推之。
则左氏之阙文可知矣。
呜呼。
先王之制谥。
岂容易哉。
善恶始终。
必褒贬于一字。
所以彰明往者。
劝阻来者。
故君子于其谥。
无所苟而已矣。
繇是而言。
恭世子之谥。
不亦诬乎。
不亦诬乎。
数奇篇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禽滑釐问于子墨子曰。鲁氏有叔侄同处者。
叔曰无恒。侄曰数奇。
数奇强力能施。俭以厚人。
凡鲁氏有大事。父叔兄弟所不能集者。
数奇皆尽身以成之。亲戚之丧在野者。
数奇往葬之。姑姊妹之无主失时者。
数奇皆取而嫁之。其或不能自存者。
数奇买田宅以生养之。凡数奇之禄。
朋友故旧缌麻小功之亲。无不皆周也。
仕于齐。积功当迁。
辞不受。请以与其叔。
无恒因得官。远近之亲。
莫不欢以赖之。独无恒以为不足于己。
无恒有妾曰善佞。畜私夫以生子曰不类。
数奇爱不类如其子。无恒久乃告数奇曰。
不类非吾子。他人之子也。
汝勿以为弟。数奇惊曰。
叔父得无误乎。无恒曰。
吾察之详矣。有验存焉。
数奇之从父妹笑曰。孰不知之。
虽然。叔父之为人也无常心。
其后必悔。悔则兄受谤为不仁而弃弟矣。
盍请契焉。数奇以为然。
因质于无恒。无恒遂裂帛具书其然之故。
与数奇以为信。既而数奇仕于蜀。
无恒果复以不类为子。爱之加于初。
数奇至。固争之。
无恒大怒。告人曰。
帛书非吾意。数奇强我以为。
无恒恶数奇之不顺已也。毁而败之。
冀有恶名于时。数奇终不怨。
其自行如初。敢问为数奇者。
宜奈何而可。子墨子曰。
数奇絜身而去可也。问曰。
侄舍叔而去。义乎。
墨子曰。有大故。
虽子去父可也。叔侄何有。
古公欲立王季历太伯仲雍知之。
遂适吴不返。避嫡以成父志。
晋献公骊姬之谗。将立奚齐
太子申生不去。终被恶名。
雉经以死。且陷其父于恶。
公子重耳逃祸。卒有晋国
霸天下。故重耳为孝。
申生为恭。无恒之恶数奇也深矣。
不去。后必相残。
陷无恒于大恶。孰与去而皆全。
以追太伯仲雍重耳之迹而行乎。虽子逃父可也。
问曰。数奇可以不去而尽从无恒之所行耶。
曰。不可。
从道不从父。从义不从君。
况叔父乎。无恒之所行无恒也。
如皆从之。是陷无恒于恶。
数奇将何以立。禽滑釐以子墨子告于数奇。
数奇遂适东夷。东夷之俗大化。
祭告徽考文 宋 · 曹勋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八、《松隐文集》卷三四
维绍兴十二年岁次壬戌三月初一日,攀附孤臣曹某谨稽首泣血,祭告于大宋徽宗太上皇帝:臣顷属岁在丁未,自燕山被密旨,令朝谒嗣圣。
当时于重围中泣血辞去,凡所付授,一一上达。
道路隔绝,无从复命。
玉音在耳,恍未十年,遽闻舆驾,已弃天下。
攀附贱臣尤极摧殒,惭大恩之不报,痛崩问之鼎临。
既不终羑里之奉,又不得穿圹而死。
皇天冤哉,此怨罔极!
今臣奉事嗣圣,讲好金国,水陆万里,趋造上京
密迩陵寝,无从拜伏,引领神御,肝心糜溃。
敢冀上皇阴相其为,俾梓宫母后及事关宗庙者率获所请。
天下幸甚。
臣又有鄙意,敢以奏陈:昔太子申生谓夷吾无礼,犹诉之天帝,终毙于韩。
唐李德裕贬死海南,见梦于令狐绹,求归骨于洛。
曰:「卫公精爽可畏」。
犹得归葬。
彼二臣者,是何草芥,上可以祈天,次可以动人,悉如所祷。
恭惟上皇,八圣继承,为一代英主,慈惠四海二十六年。
无故播迁,海县所痛,苍梧不返。
想在天之灵,岂不能以胸中郁抑,少如二子,上诉穹昊,使灵驾及宗族免困异地,得保血食,入于太庙哉?
岂宜以前日阴山之约,遂甘夷狄,为沙漠寒苦之魂?
若乘臣之来,略施威通,或令金国要人形于梦寐,或乖厉时事,使畏惧知罪,俾丑虏革心。
梓宫可归,太后可还,圣嗣有衣冠之奉,孝思无北望之哀。
凡在溥率,永有依向。
臣受命感切,为国家旧臣,故尔哀恳,不间幽冥之分。
伏惟少略宽慈,大宣灵响,如前所奏,当不甚难。
愚诚之迫,恭惟圣鉴,谨奏。
混江龙 元 · 狄君厚
 出处:元曲选外编 介子推 第一折
当日个高辛氏举八元八恺。慎徽五典五惇哉。
今日父子无义慈情分。兄弟丧恭友心坏。
则为五教不明生仇恨。致令得四时失序降民灾。
今日父子无高低悦顺。兄弟无上下和谐。
臣宰与君王主事。君王信骊后支□。
太子申生软弱。小太子重耳囊揣。
毒性子奚齐如蛇蠍。很心肠卓子似狼豺。
爱的是为云长子。宠的是爱月婴孩。
却正是农忙耕种。百忙里官急科差。
割舍了我当忠谏。取奏天裁。
我这里整朝章秉象简端居于相位中。我与你出班部上瑶阶。
赴丹墀直望着君□□皆因朝中肱股。托赖着□胜□□元首明哉。
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南宋 · 林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拙斋文集》卷一三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
故其言曰云云,「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所谓「东败于,长子死焉」者,马陵之败,掳太子申是也;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者,秦取西河之地也;
「南辱于楚」,史传失传。
惟其屡败如此,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
孟子则曰:「王何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惟其言仁义,至于利之一言,则断然以谓「如虎狼之不可近,近之则噬人;
如乌喙之不可食,食之则致死」者。
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
善夫温公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
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
杨墨之徒虽曰仁义,一则以利天下而不为,一则以利天下而为之。
惟其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
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
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
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
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
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
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
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与越帅议讨贼状1127年8月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三、《苕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某窃闻杭州兵士闭城门,夺守帅,杀监司,纵火大掠。
继闻阁下遣卒徒数辈入贼招谕,晓以祸福,且令出降。
使者再往返,贼辞卑屈而未决。
彼自以罪大,不宜遽出,入窃大府子女玉帛之欲,未厌于其心。
彼非不知吾帅治吾州如古人御军士,有恩信劳来衣食之甚厚也,盖势穷力屈而后降耳。
日者又闻阁下以为贼不足平,方将发属郡之兵,自将往讨。
绝江济师,某窃疑之。
或曰:信也。
或曰:兵家固有先声后实,此殆为先声者耶。
或曰:阁下谋府靓深,非吾徒所能料也,然不然未可知也。
且贼夺守帅,杀监司,变之大者,阁下受朝廷之寄,当一面之重,讨之宜也,顾未知所以讨之之策安出耳。
自军律废弛,吾州之兵与属郡之兵,其旧存者骄肆狠悖,犹杭之兵也,然今日之势,在彼为死士,在我为骄卒,彼一以当我百。
若新募之兵,又率皆田野之人,未尝阅习,姑使带弓剑执旗纛以守郛郭,絷犬豕而蒙以虎豹之皮,一露爪足,彼则咍之矣。
又杭起自江而济有二道,曰西兴,曰渔浦,率皆背水,未见其有异也。
夫两军相拒于平原,敌向水,我背水,且不可,况背水而攻人之城哉?
此兵家所谓危道也。
某愚见以谓,莫若招衢、婺、温、台等州之民居山谷号为土豪者,假以官称,诱以厚赏,使募鎗杖手,择精锐数千,选将统之,取道由富阳以进,并山遵陆,而无背水之窘。
又檄浙西诸郡兵尅日俱集。
民出其左,浙西兵出其右,贼势穷迫,必面缚出降。
藉令不如所欲,在吾州固未有患也。
某愚陋,诚重守帅之出,譬如将百万钱与人博,必三复投之;
若悉举而大投,有不胜则无继矣。
兵家顾岂有必胜之理哉?
方今国威未振,民卒幸乱,旁近窃发者非一,吾州之氓,以帅为命。
今举一路之兵自将以往,不顾其后,以我之百当彼之一,而又履兵家之危道,诚恐非徒不足以靖乱,抑有不可知者。
昔魏遣太子申自将攻齐,过外黄,外黄徐子劝太子还,既而曰:「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众,太子虽欲还,不得矣」。
伏望阁下熟计而审处之,无为欲啜汁之人所诖误也。
某越职妄议,罪在不贷,然今日之事非常事也,辄冒昧以献,无任怀惧之至。
经德堂1190年5月15日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五三、《象山集》卷一九、同治《安仁县志》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
堂名取诸孟子「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
经也者,常也;
德也者,人之得于天者也;
不回者,是德之固不回挠也。
无是则无以为人。
为人臣而无是,则无以事其君;
为人子而无是,则无以事其父。
禹之疏凿,稷之播种,契之敷教,皋陶之明刑,益驱禽兽,垂备器用,伯夷典礼,后夔典乐,龙出纳帝言,尹自耕莘相成汤,说由筑岩佐武丁,太公以磻溪钓渔为文、武师,皆是德也。
关龙逢诛死;
王子比干剖心
箕子为囚奴;
孔子削迹伐木,穷于陈、蔡,毁于叔孙,贻讥于微生亩楚狂接舆、晨门、耦耕、负、植杖之流;
孟子见沮于臧仓,受嗤于优髡,见疑于尹士充虞者,同是德也。
武王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
周公成文武之业,追王太王、王季,宗祀文王于明堂,尽继述之善,为天下达孝;
曾子受经于仲尼,以孝闻天下而名后世,皆是德也。
舜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妻帝二女,不待瞽瞍之命,缮廪而焚,捍笠以下,浚井而掩,凿旁以出;
太伯仲将致位乎季历,断发文身,逃之荆蛮;
太子申生使人辞于狐突,再拜稽首而死,同是德也。
治古盛时,黎民于变,比屋可封,汉上游女如彼乔木,中林武夫可为腹心,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證验之著,在于涂巷,况士大夫乎?
逮德下衰,此心不竞,豪杰不兴,皇极不建,贤智迷于会归,庶民无所归命,学者文烦,讼者辞胜,文公实私,宾义主利,陵夷不救,横流不救。
天常民彝所不可泯绝者,如汉献在许,听命于蜮操而已。
旧章先典,格言至训,椟存珠亡,转为藻缋,邪释缪解,正漫真渝,又转而给寇兵、充盗粮矣。
疽溃蛆肆,贼民猖獗,狷狂之士方不胜愤闷,矛义介节,出婴其锋,犹或凭天藉圣,因其不遂泯绝者,足为且吾以耸观听,然如孤豚之咋虎者常十八九。
总其实,火不啻一车薪,而水未必盈杯也。
信乎,终亦必亡而已矣!
夫子生于周季,当极文之弊,王者之迹熄,书讫诗亡,亦已久矣。
载贽之舆方羊海、岱、江、淮、河、济之间,莫能用者。
归而讲道洙、泗,贤颜氏之乐,大林放之问,叹曾点之志,称重南宫适禹、稷躬稼之言,眷眷于柴、参之愚鲁,而终不能使予、赐、偃、商、由、求之徒进于知德,先入之难拔,积习之锢人,乃至于此。
夫子既没,百家并兴,儒名者皆曰自孔氏。
颜渊之死,无疑于夫子之道者,仅有曾子,自子夏、子游、子张,犹欲强之以事有若,他何言哉?
章甫其冠,逢掖其衣,以《诗》、《书》、《礼》、《乐》之辞为口实者,其果为自孔氏者乎?
老聃、蒙庄之徒,恣睢其间,摹写其短,以靳病周、孔,躏籍诗礼,其势然也。
战国、嬴秦,无足复道。
汉高帝项籍,其要领在为义帝发丧一事,天常民彝莫大于此。
新城三老,盖深于老氏者也,彼知取天下之大计在此耳,岂有「匹夫匹妇,不与被尧、舜之泽,若己推而纳诸沟中」之哉?
庄子田常盗仁义以窃国,乃不知其学自有盗仁义以窃天下之计也。
虽然,君子反经而已矣。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云锦吴生绍古,远来从余游,求名其读书之堂,余既名而书之,且为其说,使归而求之。
孟子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
后世发策决科而高第可以文艺取,积资累考而大官可以岁月致,则又有不必修其天爵者矣。
生其早辨而谨思之。
绍熙元年五月望日,象山翁记。
乞绍巴陵之后疏 南宋 · 郑逢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二七、《齐东野语》卷一四
妖由人兴,变不虚发,推原其故,陛下掇天怒者,其失有四:一曰天伦未笃,二曰朝纲未振,三曰近习之势寖张,四曰后宫之宠寖盛。
何谓天伦未笃?
兄弟,人之大伦也。
巴陵之死,幽魂稿葬,败冢荒邱,天阴鬼哭,夜雨血腥。
行道之人,见者陨涕。
太子申生之死,犹能请命于帝,巴陵亦先帝之子,陛下之兄也,霅川之变,窜身水窦,襟裾沾濡,凶徒迫胁,情实可怜。
今乃烝尝乏祀,嫠妇无归,岂不掇天怒邪?